


近年来,化学回收技术一度被视为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的关键方案,吸引了从初创企业到传统石化巨头的广泛投资。然而,随着行业推进,高昂成本、原料供应不足及市场不确定性等问题逐渐显现,多个项目陷入停滞或被迫调整。
— 1 —Pryme和APPI取消建造更多热解工厂的计划
Pryme公司原计划在2026年底启用其第二个热解工厂,并在2027年再推出两个工厂。然而,目前这些计划已被暂时搁置,预计第二个工厂将在2028年底启用。
Pryme于2021年开始在鹿特丹建造Pryme One工厂,标称产能为40,000吨/年。该工厂最初预计于2023年投产,但推迟到2024年。尽管已投产,但产能利用率低,2024年仅生产了340吨热解油,当年财报预估亏损超1200万欧元。
Pryme执行董事布德温·范·弗利特同时也是比利时荷兰初创公司Advanced Plastic Purification International (APPI)的总经理。
APPI在2023年5月与奥斯坦德港达成协议,原计划于2026年前在比利时弗拉芒大区奥斯坦德港建造一个年产能为50,000吨的热解工厂,但该项目因财务不可行已被取消。奥斯坦德港首席执行官迪克·德克莱克称:来自中国的廉价原生塑料进口破坏了化学回收项目的商业案例。
— 2 —Brightmark深陷债务危机,工厂面临出售
2025年3月,总部位于旧金山的化学回收公司Brightmark因未能偿还印第安纳州热解工厂的债务,导致旗下三家子公司申请第11章破产保护。根据法庭文件,该工厂自2020年启动以来,仅以5%的产能运行,累计处理塑料400万磅(年处理能力为2亿磅),每月运营成本高达350万至400万美元,但收入远不足以覆盖开支。母公司已累计为该工厂注资2.11亿美元,其中包括2024年单年投入的4460万美元,但仍无力扭转亏损。
Brightmark计划通过拍卖出售该工厂,并委托资本顾问公司联系287家潜在买家。尽管工厂出售在即,Brightmark仍强调其佐治亚州9.5亿美元的新项目“不受影响”。然而,市场对其长期信心存疑——2019年,Brightmark通过发行1.85亿美元绿色债券融资2.6亿美元建设该工厂,如今债务总额已达1.783亿美元,资产估值仅为1亿至5亿美元。
— 3 —诺瓦化学搁置计划,行业扩张趋缓
无独有偶,加拿大诺瓦化学于2024年完成可行性研究后,决定暂缓在安大略省萨尼亚建设化学回收工厂的计划。
公司循环解决方案副总裁格雷格・德坎德表示,化学回收项目规模大、成本高,“需为股东提供强有力的商业案例”,而原料供应不稳定和承购协议不足加剧了风险。目前,诺瓦将重心转向机械回收,其印第安纳州首座机械回收工厂预计2025年初投运。
类似的决策并非个例。伊士曼(Eastman)法国PET解聚项目、Braven环境公司弗吉尼亚工厂、Encina宾夕法尼亚项目等均被推迟或取消。德坎德指出,行业普遍面临原料短缺问题——已宣布的化学回收项目原料需求超出供应量约60%。
— 4 —原料与承购:双重瓶颈制约发展
化学回收依赖稳定的废塑料供应链,但现实是,废塑料收集、分拣体系尚未成熟。Agilyx首席执行官兰杰特・巴蒂亚坦言,原料不足迫使企业调整战略。为此,Agilyx合资企业Cyclyx正建设原料预处理工厂,为埃克森美孚等客户提供支持。
Pryme指出了影响产量和工厂经济性的各种问题,从原料进料速度慢、生产运行时间短到反应器的机械和密封问题。该公司补充说,还需要提高热解油的质量,以获得更高的售价。
此外,承购协议成为降低风险的关键。德坎德强调,与客户签订长期承购合同能“分散价值链风险”,但当前市场对回收产品的需求定价仍不明朗。即便如埃克森美孚等巨头通过Cyclyx布局原料网络,其休斯顿化学回收项目最终投资决定仍未敲定。
— 5 —技术可行性与市场信心的博弈
尽管挑战重重,部分企业仍在推进项目。PureCycle、伊士曼和埃克森美孚报告了技术进展,而Agilyx与塑料能源公司合资成立的Plastyx等新平台试图构建国际原料供应链。在今年3月初,陶氏投资于荷兰化学回收Xycle。Xycle正在鹿特丹港建造一个模块化热解厂,预计将于2026年底开始运营,产能为21,000吨/年。
然而,行业整体面临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:经济波动、政策碎片化及公众对回收系统的疑虑,均削弱了资本投入意愿。各个公司的战略收缩表明,化学回收从实验室到商业化仍需跨越成本、供应链和市场接受度的多重鸿沟。企业不得不在理想与现实间重新权衡——是继续押注高风险技术,还是转向更务实的短期方案?答案或将决定化学回收能否真正成为循环经济的支柱。
(以上内容基于企业声明及行业报道。)